新近打算提高国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便四处搜寻了中文的写作书来看。毕竟中文的写作和英文还是有些许差别,尽管大原则近似。 一番寻找之后,《文心》一书被多处提及且盛重推荐。最终决定看《文心》这本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来此书的作者是两位中国近代的文学泰斗,二来此书久经时间考验 — 成书于1930年代,此书对当代人的写作也依旧非常有指导价值。 《文心》一书原本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民国时期写给中学生的国文写作指导书。但是今天的读者读起来难免会羞愧难当,感叹自己的国文(也就是今日的“语文”)知识依旧非常欠缺。其中一些关于文字,时代,社会的想法以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看也不偏不倚,温和中立。比如其中关于国学的讨论,学生们认为读四书五经之类的“遗骸”对新时代的青年无异,部分的老师则认为国学皆为民族精粹,必须全本精读。而两位作者,借书中王仰之先生为口,告诫我们说:“国学中很多思想在今日确实已经不能适用,但是他们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和今日社会非常有益。不过这些专门化了的研究至少是大学生做的事情了。在中学阶段,学生只需阅读了解部分选段即可。” 两位先生选择了用故事的体裁来让学生和读者学习国文知识。从故事中的国文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经历和对话中,学生能够很轻松很自然地学习到重要的写作,阅读和学习的方式。这些故事也将当时的社会状况描述得十分生动。九一八事变,轰炸闸北,重庆战事都被融入到书中。这样承前启后的战争年代很多人会很自然地以为所有民众都应该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文字一类的学问在这等国情中应暂且放下。 战争中的学生们又何尝不这样感觉呢? “ 今天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工人在斗争啊!我们却在这里谈论这样文字上的小问题!”一个学生如是说。 “… 我们所讨论的是文字的条理,条理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要紧,况且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故事的工具。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不曾做别的工作,如果连这种问题都不讨论,不是把好的光阴虚度了吗?”另一个学生回答道。 在这样的对话中,两位先生指出了当时社会上涌动的革命气息以及对文化的不重视,同时也意识到学生们或多或少有的想法。借故事中学生之口,两位先生的教导毫无劝诫之意,但又让人心服口服。 《文心》兼顾国文学习中的读和写。两位先生提出读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他们所言的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阅读的读,一个是朗读的读。多阅读,并且注意文章的声调,急缓和高低,能够增进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写作能力。书中第三十篇《鉴赏座谈会》讲到了文章的鉴赏。好的文字本身就值得细细品味。在鉴赏时,我们要达到“观”的层面,即“身入其境的用了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我们要思辨和情感并用来理解文字。不仅如此,鉴赏的最佳态度是“把玩”,要像玩的那般沉浸带到欣赏作品中去。要把玩文章,非得把文字理解透彻不可。很多人的阅读都大概是囫囵吞枣,“诗不能反复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文不能畅适地去读,小说不能耐心地去细看”都是很可惜的。读到这里,我也深感自己过去阅读的粗糙。看过的书几乎从来没有温习过,更不用说反复来看。书中的学生的习惯更好,把读过的好文章摘抄在小笔记本中,闲来读着玩,随时可以获得新的发现和见解。这样才是最能掌握知识,最能欣赏文章之妙的读书法吧。 我们读坏的文章也能获得好处。坏的文字能够彰显好的文字好在哪。最了解坏的文章的人同时也最懂得什么是好的文章。就好像成天和病人打交道的医生也最了解健康是什么状态。 要理解文章,朗读也是重要的一步。我们常常说去学校“读书”、“念书”,其实真正的读和念很少。古时候的学生更多的是朗读,而现在更多的是看书。然而对于国文和英文这样的语言学科,我们要加入耳和口才算是圆满。在这篇“书声”中,两位先生只提到了应该多朗读,没有更多深入讲述为什么朗读对于理解和创作有益。我认为这篇可以往这个方面更加深入探讨一番。比如可以谈到朗读如何增进我们对文字的理解以及提高语感、如何让我们自己在创作时更加懂得运用文字的韵律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美感。 谈到这里,那什么样的人需要写作和创作呢?包括初中生吗?在书中的写作课上,两位先生将写作比作生活中的一个项目,认为写作是生活的不部分,而不是“点缀”。除开学校功课之外,每个人都做过文章,在未来也会做不少文章。作文在生活中是有实际功用的。 我的作文教育 我不禁感慨在小学,中学,高中时自己对待写作的态度。那时候作文一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每次考试写作也都是草草完成,拿到一个分数之后再没有重新过目,更别提反复修改。只有到了给姑娘写情书时,帮助好兄弟写情书时才希望自己能写出更有文采的篇章。不过每次绞尽脑汁把一些浪漫的意象通过一些电视上学来的抒情文字完成一篇情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暗中夸赞自己。 当然这样的作文态度和学校老师对作文的不重视也有很大关系。不管是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还是高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作文的评判通常是最为主观的,评卷者给的分数都相差不大。少有几篇好的会得高分,也少有几篇会特别坏的。加上写作能力的提升难以提高,需要大量投入练习且收益不确定,很多老师倾向于让学生花时间在能够死记硬背的内容上。 回顾我自身经历,我感觉自己曾经也对写作充满热情,不过随着学习的不断升级,我也失去了这份热情,写作能力也一直没有得到提高。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全班刚刚学习了几首李白的诗,纷纷被李太白的豪放折服。我和班上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开始了“斗诗”大赛。我们在本子上作诗,然后互相传阅并点评。课余也会一起读各自的创作。那段时间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在每次的创作中,我都能调动自己肚中不多的墨水来拼成一首诗,并且试图去押韵,去对照,去增加内涵,去加入一些自以为的神来之笔。每每作完一首都感觉无比畅快,有“文思如尿崩”之感。然后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诗作传给一位诗友,期待得到好评。我也收到过不少诗友的诗,不过都觉得差强我意,不如我文思敏捷,豪放深刻。慢慢的我们作的诗就被传到了语文老师那里。老师见我们不认真学习,对我们的诗会下了一个肃杀令,并把我们的诗叫做“打油诗”。我们并不知道打油诗是什么,姑且猜测是不好的,幼稚的诗吧。当时我对不能继续作诗感到倍感遗憾,不过也未多想。 现在想来,小学生做的诗固然是打油诗。可是谁一开始作的诗不是打油诗呢?若是语文老师看到学生对诗的热情,不是禁止学生作诗,而是辅以更多的诗词的欣赏,名句的刨析,以及正确的指引,或者分析一两篇学生的作品,学生岂不是能习得更多的习作技巧且不为自己的几首打油诗沾沾自喜?可惜作文并不是小学生考核的重点,我所在的小学的老师也都未曾有如此积极的想法,即使有,我想我家乡的农民父母们也未必会欣赏吧。 到了初中我变得非常叛逆,同时也比较有创意。记得在一次考试中,我的作文是一首诗。几乎没有同学在考试的作文中写过诗。大家都是循规蹈矩,满满当当写到要求的篇幅,然后拿到一个不偏不倚的分数。而那次我写诗是不寻常的,无知的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写诗可能的风险:分数低,老师批评之类。但我还是选择了写诗。我倒也不是想要标新立异、挑战规则,只是单纯想写个诗,觉得过往写的文字太无生趣。于是对着题目,我开始了创作。当时初中大家都已经接触了现代诗的体裁,诸如句子可长可短,一段诗和下一段空行隔开芸芸。押韵与否也无需多虑。依稀记得当时写了八个诗段形成一首诗。批改好的试卷发下来后,我打油诗的分数不错,比我以前写的作文分数都要高不少。我顿时信心大增,也非常开心。后来几个同学也传阅了我的诗,都赞叹有加。不过之后我也没有再在考试作文中写诗,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高中时考试多了很多,老师对于作文依旧是简而化之。我记得每次老师讲解试卷时,作文总是在最后草草收场,甚至直接跳过。同时老师给大家的感觉就是高考不怎么看作文,我们不用很在意作文的分数,反正都不会差太远。那时我真的对考试非常厌倦、反感。在一次语文模拟上,我不想好好答题,但是无奈成绩会影响自己的排名,我不想分数太低,于是也不敢造次。在准备写作文时,我决定耍一个小花招:乱写一篇作文。我当时想反正老师不会看作文,那我就随意写;只要我篇幅达到了,然后字比较端正,分数就不会很低。于是我反而在考试中兴奋了。按照题目的方向,我把开头和结尾写了一点,让老师以为我在写这个题目。然后在中间的时候,我就开始从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的文段中直接抄,也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抄到一半,我感觉没有意思,于是开始写我喜欢的陈奕迅的《浮夸》的歌词。我写到:那年十八,母校聚会,站着如喽啰… 然后歌词写完后,我又开始写我描述英雄联盟(一款游戏)的场景。“对方是坦克啊,我一个脆皮怎么和他打,还是好好打野发育吧!”就这样我拼凑完了一篇作文。到最后竟然也拿了个44分的成绩(满分似乎是50分)。我感到非常窃喜同时也是有点心有余悸 –还好老师没有看出来,不然我就又要被叫到办公室去了… 老师在讲试卷的最后,问班上有没有同学的作文比较好可以拿出来念一念。一个姓苏的同学,很闹的那种,看了我的文章,觉得不可思议,就嚷嚷着说我的不错,要来念我的作文。于是他就去念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而老师则面色越来越难看。下课后老师就在气中回到了办公室。我感觉大事不妙,连忙跑到老师办公室和老师认错,说自己知道这样的态度不端正,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再这样了。后来老师也没有找我麻烦。我想毕竟老师自己也觉得惭愧,本来可以给我打零分的,是他们自己疏忽了。 从小学对诗词无比热爱,到初中自己写诗,到高中作文胡乱对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作文训练越来越少,对作文的热情也不断降低 。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我自己的原因,但我以为,这和我所在的教育系统也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的语文老师能够告诉我写作是生活的一个项目,像吃饭说话那样,也许我对作文的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吧。如果我的语文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命题作文和开放式作文的区别,两个都是为以后我们真正的习作提前练习,那我也许会对作文不那么抗拒吧。如果老师能够多花时间在写作上面,可能今天很多同学的写作能力都会相当不错吧。当然可能只是我上课没有好好听讲,老师讲了之后就错过了。但是这么重要的内容怎么没有被老师一再强调呢?想来我一路过来成绩也不算很差,应该不会错过老师一再重复的内容。 触发 要说全书让我感觉深受启发的篇章,非《触发》不可。“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一封来自四川的家书如此告诫整天只知道读书的青年,“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触发就是从眼前阅读的文字中联系到过往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情等等。触发是作文的“好材料”,新鲜的触发更是少见和珍贵。反复阅读读过的书也非常有益于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触发,读出新的见解来。更近一步我们也需要阅读那些不用文字写的书,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把整个社会和自然当作学习的对象。总之,要学会从眼前罗森万象的事物中获得新的触发。 读完这封信,书中的中学生乐华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所有的事物都值得学习,都值得用新的眼光审视。继而一些都变得有意思了。他也学会了从眼前的事物获得触发。他观察到鸡的叫声预示着黎明。然而第一声鸡叫往往是在夜半最黑暗的时候。革命者的呼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这个章节本身我却也获得了一个“触发”。我原本一直以为好的文章需要讲新的道理,或者用更深的理论来讲述已有的道理。这些于我都非常难。触发一章让我明白,新的道理和把旧的道理讲得更深更明白的方法就是触发。而触发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只要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不断思考。上段提到的鸡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鸡鸣不过是最常见的现象,观察到它发生的时间并且将其联系到当时正在发生的革命事件上,乐华获得了新的触发,也对革命有了新的,也许更深的,了解。他的触发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听取革命者的呼声的重要性,让人们不再那么固守旧制。纵然不是所有的革命都是应该发生的,但是呼吁人们认真聆听并且分析革命者的呼声是非常正当的事情。 不过再新颖的触发,恐怕也已经被生活在地球上的亿万人中的一个所发掘了吧?就像书中一个学生问的:我们学识有限,写出来的东西也许都是别人说了的陈套罢了吧? 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新体诗一篇中找到两位老先生的看法。 写作者的成长 见女儿在读新体诗,父亲言语中透露出自己对新体诗的不认可。“没有整齐的句式和韵脚,顺便拼凑几行字在一起怎么能叫诗呢?”父亲和当时社会上的很多人一样,认为新体诗不应该叫做诗,而叫做散文更加合适。 女儿借着国文课上王老师的话让父亲明白,文字是否能成诗,关键在于其诗韵,而不在其格式。试想“五言七言地句子弄齐了,一东二冬地把韵脚押了上了, 又何尝是诗呢?”父亲至此稍有转念,也赞赏女儿学习的用心。 在最后父女二人关于优秀新体诗的匮乏的讨论,我们也能感受两位作者对写作者的鼓励。新体诗这一体裁出世不过十余载,作诗者人数不多,没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理解。试想中国几千年的诗词传统,流传下来的佳作也不过那百首。李太白杜工部虽文思敏捷,其所做诗词中,真正好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对应到个人写作来说,我们不可企求每作一篇都是佳作,都要对比那些名篇佳作。我们要做的,不是去“依傍人家”,而是应该“单写自己的意境”。现在很多人在学习技能的时候,常常过于急切地想着要达到高的水准,一旦自己的成果没有得到迅速的认可便感觉沮丧懊恼。 — 这实在是不应该。要知道没有人可以一步达到技艺的顶峰;在作成伟大的作品之前,所有作者都会经历自己不满的作品。 对应到上节学生问的关于学识有限,文章内容不新颖的问题,我认为写作者刚开始时固然会发生很多世人早有的触发,这不代表这些触发毫无意义。随着触发越来越多,触发的视角越来越新颖,到最后我们写作的内容将变得独特和有价值。文采好如李太白也无法做到每首诗都惊艳世人。作为写作者,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产生触发,不断写作,在众多的触发中,总会产生有价值的内容,而且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 结语 《文心》一书在某种程度上补上了我中学时代缺少的重要一课。我遗憾并没有在当时就遇到它。诚然现在也不晚;将其中的说法一一实践,我的作文也会得到很大提高。读完之后我给我读中学的堂弟买了一本,希望能够让他对语文和写作有更深的了解以及更好的练习。 我觉得很振聋发聩的语录摘抄: 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 没有深刻的生活,绝不会有深刻的作风;没有幽默的天性,绝不会有幽默的作风。生活 — 日常的或学术的–从作品上讲,是作品的源头,从修辞的技术上讲,也是修辞技术的源头。从这源头上着力,才算不是舍本逐末的努力。 –我的感悟: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过好生活吧。生活深刻了,文章也就深刻了。 在学校学习和在社会学习,辍学不等于失学。 “会考到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只要应付得过去… 紧要的还在于学习了各种科目,是否真能充实你们自己,是否随时随地可以受用。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标准…” 最后一堂课上,王先生如是说到。
Author archives: Zhou
文字的爆发力
在知乎上关注我的人在3天内从60个增长到180个,整整200%的增长!虽然这个数字依旧很小,但我仍然被激励到。毕竟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在知乎上,我也没有刻意去推广我自己。我写的那些文字在互联网上静静躺着,时不时有人看到,觉得有帮助,认为我以后可能还会写出好的内容,所以关注了我。在白天写作的我,可以让其他人在我“睡后”依旧受益并且带来影响力,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互联网上我无心地写下了几篇文章,就好像插下了几颗柳树苗。这些树苗是有顽强且强大的生命力的。它们会持续成长,就好像文章不断被人看到,直到最后繁茂的柳叶可以落成树荫。这也是给插柳人的回报吧。媒体似乎也有柳树苗般的巨大力量。当年的印刷机不就打开了新的革命,加速了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吗?像柳树般那样只需要阳光和土壤就可以自我成长,互联网上文字可以被几乎零成本地复制和阅读。我的一次工作可以被销售出去很多次,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借用这种力量。 尽管这次知乎迅速“涨粉”我很开心,我还是比较担心我可能因此被这些粉给迷惑了。那些在知乎或者其他平台上关注者很多的作者,会不会依旧没有真正的有意义的内容?会不会我的粉丝即使好不容易涨到了一万个,我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影响力来获得收入和社会地位?如果是十万个呢?也许十万个粉丝会有真正的影响力吧。我很清楚自己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大众需要的东西,以及获得更多的财富。我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想法,成长,以及探索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当然也有告诉大家我的一些想法,试图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不管这些改变是不是大众说喜欢的,如果是必要的和应该的,那我就会去写,去做。 看着我的粉丝增多,我开心的是我体验了一把“文字”的爆发力。很多成就非常突出的人都告诉我说写作是一件回报很高的事情。但是几乎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自己亲身体验过,依旧不会那么笃定,即使我努力让自己坚信这个道理。这件事情让我想,如果我现在的这么点创作都能有小小的爆发,那么我创作更多会不会有更大的可能? 与此同时,我也把这次涨粉当作一次小小的“黑天鹅事件”–一件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完全没有想过我的这些文字会给我带来这么多关注者。正如作家Rodeli说的,我们应该做艺术家或者作家,并且在网上公开自己的作品,万一被人喜欢上呢?当然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收益是巨大的。大量创作不同的体裁也有好处,这样让我们更加有可能碰上对自己有利的黑天鹅事件。 最后,我也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增长会很快,但是到了后面会越来越慢,越来越困难。我不能因为这一次这么轻松就把增长当作简单容易的事情。不仅如此,区区180个关注者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也许任何人只要经过适当的努力,一小段时间后就能做到。甚至我可能因为写的东西还不是很好,本来可以获得更多关注者的。在知乎上面,粉丝上万的人比比皆是。我还是不要太把这个当回事。 不管怎么样,这个体验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些的想法。我也会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是最不辜负自己的年华。 最近更新:大概两周后,我现在已经有400多个关注了!我其实不懂为什么他们会关注我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最近的另外一篇关于积累,写作和成长的帖子。
李笑来老师的分享会收获 –十年五本书
最近我参加了笑来老师做的几场直播,于是把一些内容和启发写在这里面。 不停地学习技能 有一种能力很重要:不需要是专业出身也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要多维化自己的技能,每做一件事情就要通过快速的学习把它做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做得专业。李笑来老师之前对在线直播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他通过快速学习,和一种掌握技能的态度,思考长期的观念,很快掌握了直播这个技能。 笑来老师对技能的开放让我尤其印象深刻。因为我常常对一些技能嗤之以鼻。以为他们不符合我的个人“哲学”。比如我会想学习制作视频有什么用?它不过是文字的一种展现形式而已,虽然更加生动,但是真的没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视频制作剪辑我还不如把我的文字写好一些。对于直播,我认为这个东西只是迎合大众“低俗”趣味的东西。我不应该去做这个,我要做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直播现在很火,之后很可能就不会火了,我不应该去凑这个虚无的热闹。而看到笑来老师对直播等等技能没有我的那些顾忌,我感到非常吃惊。想想也对,学习这些技能会让我们更好的处理事物,和大众接轨,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专业是一种习惯。 我意识到,既然我不会做微信账号、淘宝运营,那我就应该学习啊;而不应该抗拒,然后告诉自己不是专业的,应该做自己专业的事情。诚然把自己的专业打磨得更加精深有好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总需要我们掌握多方面的技能。而且拥有多种技能,做不一样的事情会让自己更加快乐,更加享受。要铭记,只要你认真去学,你就能做好。况且我的学习能力不差,已经会很多东西了,我有理由去相信我可以做得比很多人好。同样,我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同时这个过程不是拼,而是真的开心。 我确实有同感,学习不同的技能和领域我总是会很开心。一直做一件事情也会让我感觉无聊。学习技能可以让我们能够处理不同的工作,从各种工作中获得快乐。 幸福的三大源泉 长期的亲密关系 多花时间主动联系好的朋友、亲人。好的关系让我们不会孤独,同时也会觉得开心。我自己深有体会。以前我一直以为好朋友会一直是好朋友,不管你联不联系。最近我改变了,我觉得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不多聊聊呢?这样保持联系其实会让关系更好。不要担心自己会不会显得很主动,让人觉得自己很孤独。老朋友会很开心和你 catch up 一下。 这方面我有必要提高。我最近开始和老朋友联系,但都是和一些要好的朋友。也许可以和那些不是很要好的朋友也多联系。比如高中的班长,比如伟哥,等等。我觉得可以把和老朋友联系这个事情放在周末多做做。 同时也可以主动帮助朋友介绍朋友。比如把自己初中的朋友介绍给高中的朋友等等。在这方面我我觉得我之前做得蛮好的。大学时把一个新来的中国研究生介绍到我们本科生和非中国籍的华人圈子里面来。尽管后来他们中的一些形成了他们的团体,经常一起做一些事情也不叫我。我完全没有觉得不开心过。我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成为朋友,我才不在乎他们是不是成为了更好的朋友呢。在瑞士的时候,我也很刻意地介绍我认识的外国朋友给中国同学。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2. 自己进步 遇到对的想法和好的事情,那就按着践行,持续践行。“人至践则无敌。” 3. 帮助他人进步 我也可以多和别人分享我的看法,我学到的东西。这是个双赢的事情。一方面教是最好的学,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人进步我们自己会很开心。 学习好做销售 虽然我不太明白李老师说的“一切都是销售”的真正意思,我能够大概了解他是想表达销售的重要性。也许一切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做好销售吧,当然这个销售不是糊弄或者虚假宣传,而是真诚地把一个物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传递给潜在购买者。 我要把提高销售能力纳入日程。 投资可以做一辈子? 定投和投资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 同时这些投资积累起来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一切都靠积累”。 投资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冒险,不要做险盲,更不能堵上自己的所有。笑来老师的投资或者创业从来不是通过冒险来获得的。他是一个极度的风险厌恶者。 始终相信 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这个世界会自然而然地更好 这个世界对我个人没有恶意 关注自己 不要和傻逼有对话,他们会浪费你的时间,拖慢你进化的速度。也不要试图像别人辩解,时间会证明谁对谁错。然后也不要和别人比较。一旦比较,我们会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找出对方不好的地方,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在那之上建立脆弱的自信。我们把尽可能所有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不断成长。Focus on yourself. 当然,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前面提到的花时间陪朋友,维护亲密关系,关爱另一半和家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也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 笑来老师还提到工作的一个原则,就是工作时应该像机器,机器是没有情绪的。在工作时遇到的情绪,比如不开心,烦躁,没有耐心,失望,沮丧等,都应该去掉,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工作。笑来老师举了个例子,就是自己上课时接到父亲住院的电话,自己还是正常上课,没有影响自己给学生讲笑话。只不过课程一结束,自己马上订机票回到父亲身边。我觉得这个点笑来老师没有讲好。如果电话里面是父亲的非常不好的消息呢?真的有必要把工作的自己控制得那么毫无感情吗?当然我们正常的工作中,基本上不会遇到那么大的事情。在大部分工作中,我们和情绪保持距离还是很安全并且有用的。同时笑来老师没有提到工作中的其他情绪,比如开心,舒服,兴奋。这些情绪能够让我们更有创造力,更有激情地,也许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这些情绪也要被隔离吗?我想这个有待商榷。我认为我们在工作时不应该做一个没有情绪的机器,而是应该做一个“傻乐”的机器。不管做什么我们都把它想得很开心,给它赋予极大的意义,这样我们能够走得更远也更加幸福吧。 长期·专注·成长 几乎所有人生下来都是差不多的。绝大多数人的起点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这些起点差不多的人,到最后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有的人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人只是韭菜?这里的不同不仅仅指的是财富的差异,或者幸福度的差异,还有社会声望,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甚至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这些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笑来老师认为这些差异的源头是一个人能否看定长期,能否长期专注,能否长期成长。(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研究,笑来老师也只是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可能也并没有说自己说的就是唯一正确的。) 在《定投改变命运》一书里面,笑来老师花费大量笔墨阐述“长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住长期的大趋势。老师自称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并且他在选择项目、合作伙伴时,也总是看他们是否是长期主义者。 长期也是尽量只做能做一辈子的事情。对于笑来老师来说,它们是学习,销售和投资。知道自己会用一生来做这些事情,肯定会觉得很有意义,且不慌不忙,一路很淡定。–淡定一词我觉得和英文中的calm很像。 这个世界对我们的估值,就像对股票的估值一样,是动态的,也是在很多时候不正确的。它可能低估我们,也可能高估我们。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关注自己,不在乎别人对我们的估值。我们尤其要能够忍受长时间地被这个世界“低估”。这个世界对我们没有单独的恶意,低估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 而定投则能够从低估中获益。股票中熊市远远长于牛市。大部分时候很多股票都是被低估的。定投者能够在很长的时间内持续投资,相当于把大部分投资用来买入低估的股票。这样在牛市到来之后,他们能够高价卖出。定投者甚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卖出,而是会一直持续持有。事实上,对于定投者来说,熊市越长越好。同样地,我们需要不断定投自己。这里我有了一个比较cynic(功利性)的想法。就是我们其实每星期,或者每个月,甚至每年和自己的朋友联系一下,维护关系,以后他们“走向人生巅峰”了,我们也会从中收益。这个成本其实也很低。这也许是定投的另一个应用吧。人生无处不定投,一切都在积累。除了时常上的投资,我们还需要定投亲情,友情,学习和销售。比如定期花时间和老婆过纪念日,陪伴父母等等。 活在未来也包括用未来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自己,用未来目标的状态来要求当下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未来的标准! 回到《韭菜的自我修养》一本书,笑来老师谈到,这些人是韭菜: 没有长期观念的人 把财富看作零和游戏的人 不学习的 赶时髦的(至少也要活在未来的时髦之中) 凑热闹的 活在当下的 有一种“反正是给别人打工的心态的”(即使做雇员,也可以为自己打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为自己的声誉和能力负责,成长是给自己最好的工资) 整天跟别人比的 进化是唯一出路。 […]
A quick guide to nutrition label
Growing up, I have barely looked at nutrition labels and understood them. It was not until I got some health issues did I started to study nutrition labels. So here is a quick guide largely for my self. I hope it can help you in some way! (This guide is largely based on this video […]
想看看十年前的100块钱在今天值多少?这个网站可以帮你!
话不多说,直接亮出网站链接:https://www.officialdata.org/countries 这是个什么网站? 这个网站从世界银行那里获得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过往通货膨胀速率,也就是(CPI, consumer price index)。通过它我们可以计算过去的某一年的100块钱(或者其他数值)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比如我想看2010年的100块钱在2020年的购买力是多少,我就在网页中的amount (金额)一栏输入100, 在start year 一栏(开始年份)输入2010,在end year 一栏(要计算的那一年)输入2020,然后点击calculate(计算),就得到128.71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可以这么理解:在2010年,100块钱能够买到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和在2020年用128.71块钱买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也可以很笼统地说,要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小明一家如果在2010年的时候,每周生活费是100元,那么到了2020年,他们家就需要128.71元。 更加笼统地说就是一斤米的价格从2010年的100元(假设)涨到了2020年的128.71元。 这个网站关于中国的数据只到了1986年,也就意味着我们最多能计算1986年到之后任何年份的通货膨胀情况。其他国家的数据则多一些,比如英国的数据竟然可以回溯到1751年!不过越往前数据的可靠性越低,大家应该谨慎使用并且理解其数据的含义。 我发现这个网站很有用。首先它的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所以比较可信。毕竟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机关做决策也用到世界银行的数据。其次它汇总了28个国家,覆盖到主流的货币,所以比较全面。最后网站本身设计也很简单易用,所以强烈推荐! 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网站目前只有英文的,所以不懂英文的小伙伴们抓紧学习英语或者用翻译工具翻译网页啦! 该网站可以计算这些货币的通货膨胀: U.S. dollar Australian dollar Brazilian real Canadian dollar Chilean peso Chinese Renminbi Colombian peso Costa Rican colon Czech koruna Danish krone European Union euro Hungarian forint Icelandic krona Indian rupee Indonesian ruphia Israeli shekel Japa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