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上海暑假

21岁那年的暑假发生了很多事情。它充满了新奇和发现,让人感觉非常地漫长。这个漫长并不是煎熬,却是愉悦的,难忘的。 2017年,我在国外学习,五月底的样子我便放了暑假。我先飞到北京和女朋友一起度过了一个开心的端午节,然后坐火车从北京站到上海站。那时候的我非常主动积极,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在火车上试图和前后的人聊天,了解一些他们的故事。我倒不是想要增加自己的人脉,只是单纯地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给我讲上一两个人生哲理或者经验。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个比我小一岁的同济大学的学生,和他聊了不少。后来我也有去他学校食堂吃饭,和他一起上一节批判性思维课。 到了上海我便开始愣头愣脑地找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找工作,开始写简历,投简历。过了几天也没有消息,手头的钱也不多了,于是去应聘了几个兼职,甚至还看了看给人代写论文的伙计。 那几天我也趁着空闲,或徒步,或骑行,探索了上海的中心区域。好在我住在四川北路,距离外滩,陆家嘴,静安都不算太远。之前接触得比较多的城市应该就是北京了。和北京比起来,上海多了一些市井气,生活气。路边的房子会有往外伸出来的晾衣杆,杆子上会挂上各式颜色的衣服。有些地方,整条街都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晾衣杆和衣服,一阵风吹来让人担心这些衣服会不会随风飘走。我也更喜欢上海随处可见,能够进去买瓶水,小憩一会尔,享受一下空调的便利店。探索的欢快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找工作的焦急。 在国外读书,我对一种特殊的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兴趣。在西方,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并且历史悠久。距离我租的地方大概500米处就有这样一座建筑。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建筑还在被人使用,而且是一个非常友好的社群。我很好奇他们的一些活动,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走进了他们的活动大厅。在大厅的最后方,我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是随着他们的样子和做法,我也能够跟着一起。 旁边的一个老姐姐在空闲时,拉下眼镜看了我一眼。我看到她个子大概一米六五,短发,平常穿着,背着一个小布包。她左手一个诺大的红色疤痕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且让我瞬间没有了好感。活动继续进行着,我注意到她又好几次看了看我,同时我也闻到她身上似有似无、淡淡的体臭。我好想尽快离开。 活动终于结束了,和我在国外看到的活动流程差不太多。这时候那位老姐姐拉着我用普通话说:“小伙子经常来吗?” “我第一次来这样的活动。”我说”看来你是有缘,以后可以常来。””嗯,我对这个活动和社群还蛮有兴趣的,有机会会再来的。“”下周三有一个很好的活动,你可以来参加的。来,我送你个东西,顺便告诉你下周的那个活动的地点。“老姐姐拉着我到了旁边大楼的小图书馆前面。她伸出手,指向了左手边的方向,”下周的那个阅读活动就在这个小房子的旁边的房间。你现在和我来图书馆,我买个东西,你等一下。“于是她和图书馆的收银员,用上海话说了点什么,后来拿了一本精装版圣经送给我。 “愿主保佑你!你在上海做什么的?”“我最近在找实习工作,还没有什么消息”。“你想找哪个行业的工作哇?”“我想找一个财务的实习“。”我有一个朋友自己开事务所的,我之前也有做财务,现在退休了。我帮你问问看她有没有工作给你。”“好呀好呀”,我用新学到的上海语气回复到,尽管也不抱什么希望。听说上海排外,前几天在上海瞎转时也有所体会,但是这位老姐姐确实让我对上海少了一些刻板印象。一个人只身来到上海,那一刻,她似乎像是一位亲人。 过了几天,老姐姐的朋友加我微信让我去她公司看一看。我答应了,心里嘀咕这肯定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公司,怎么这么随便就让我过去了?带着年轻人的冲劲儿,我还是穿上了正式西装,带上简历,按着地址找了过去。(当时的西装外套还是管房东借的。) 地址是在一栋大楼的八楼。去电梯间得穿过一个厨房的后厨,气味刺鼻。电梯间也非常脏乱。到了八楼,果然是一间小公司,灯光比较灰暗。我说找陈老师,前台带我去到陈老师的办公室。从门口到办公室,办公桌、格子间的走道非常狭窄。我的西装显得尤为刺眼。陈老师说, “这么热还穿外套啊。我们这边现在是淡季,没有很多事情给你做。你看来是想认真工作的,我给你推荐到另外一个朋友的公司去吧,看看他那有没有事情做。” 我心里想着赶紧结束这段关系。我不需要你们推荐了,弄来弄去还不是些这样的公司,我可是留学生,是不会来这样的公司实习的;更何况,下一家公司难道会有工作吗? 碍于礼貌,也感激于她们的热心,我说好的,会等她的消息。第二天收到她的消息,让我去陆家嘴的一家事务所找一位叫王经理。 战战兢兢地又穿上西服,带上简历,到了王经理的办公室。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外就是陆家嘴的摩天大厦群。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看着这个还是觉得蛮震撼的。王经理问了我一些问题,漫不经心。我感觉似乎不是很想收我,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我开始讲自己对会计行业、会计工作的热情。一顿演讲之后,王经理似乎有点动容。看我坚持,他说,“暑假是做账淡季,没有什么工作做。” “没关系的,只要给我机会,让我在这里学习就好。” 于是他发了一条微信,把我分配到他下属的一个小组里面去了。后来了解到,他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内资会计事务所的一个合伙人。 工作了一天我便辞掉了这个工作,去了一家创业公司。 三个在我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帮助过我的人,我却再没有联系过他们。

利物浦墓地游

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第一感觉是我应该心情很沉重、抑郁或者想不开。不然好好地怎么会去“游”墓地呢? 在我长大的文化中,死亡是一件沉重的事情。墓地常常是和“恐怖”,“阴森”一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我记得家人有一次突然谈到谁胆子比较大。我舅母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在墓地玩,说一点都不怕。大家都表示很佩服和很惊讶。 我记得小时候上学的路上总要经过一片墓地。白天走过还好,每到傍晚黄昏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地加快步伐走过,不敢往那边多看几眼,反复魂魄就要从土地中飘出来一般。当然这些都是小孩子的幻想,等我大些了,这些惧意自然也就不再出现,即使偶尔从闹钟冒出,也只会觉得可笑。 虽然害怕,但是说真的,我对墓穴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我很喜欢盗墓题材的小说,也幻想过自己真的去挖一次墓。在我爷爷下葬的时候,我非常认真地看着爷爷的棺材被放进墓穴,然后被土一点一点掩埋起来。我很好奇在里面的尸体是怎么一点点腐烂的,过了几十年之后里面还会剩下什么。这种夹杂着恐惧的新奇感总是能让我打一个小寒颤。 后来到了欧洲读书,参观了好几个欧洲的墓地,我对人类的这种文化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有一个周末我去了米兰的朋友家里。她叫Sofia,从14岁开始就在米兰生活,对米兰很是了解。她提议我去米兰的一个大墓地看看。我的第一反应是愕然,不过去探索探索的欲望还是很浓厚。 这个墓地是我见过的最宏伟,最充满历史的吧。 图片来源 米兰纪念墓园在1866年正式修成,之后迎来了大量的优秀艺术设计的墓碑和雕像。作为天主教地区,很多人的墓地面前会有不少天使,少女和墓主本人的雕像。(而像新教的英国和瑞士墓地就几乎不会有雕像,大多数是简单的墓碑,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可能会在旁边放一些纪念碑之类的。) 墓园中有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大家都好不“避讳”地对着墓碑和雕像拍照。晦气当然可能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了,在外国文化眼里,死亡、墓园这类事物有着不一样的解读。Sofia说这个墓园主要是存放米兰过去比较王公贵族,艺术家,政客,或者有钱的商人的墓。后来米兰成立了共和的制度之后才加入了很多为米兰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的墓。平民也可以把死者的墓放进来,不过要求一定要是米兰的居民。它的墓主们于是也让这个墓园格外地装饰丰富,宛若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墓园的花草茂盛,树荫繁茂,完全可以当作花园。事实上墓园里面出了来自外地的游客,也有本地的居民周末过来闲游。 走了不远之后我觉得有点累就建议在楼梯上坐会。边上有一个流着水的水龙头,于是我就接了一瓶水和Sofia一起喝。喝的时候想起来,“喝墓园这种地方的水会不会不吉利?” 也没有管那么多,一口而尽。 天使为两位死者哀伤。 今天(2020年5月12日)我在逛利物浦的大教堂的时候发现它的左边有一条小路通往一个花园,也就是下图中的St. James’ Garden. 在我看的时候旁边有一对情侣走过,进去了花园。时值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人们可以见面,去公园游玩。看到他们我顿时以为这个地方肯定是一个浪漫的约会去处。于是在他们后面进去了公园。 进来的小路是这样的。 不久我就发现,这个地方其实是一片墓园。小道两旁都是一块块墓碑。前面窄窄的一个隧洞瞬间让我有点害怕。好奇心还是驱使着我继续前进。我阅读着墓碑上面的文字,了解了一些墓主的生平,大部分都是出身时间,逝世时间,谁谁之子,妻子或者丈夫是谁,最后跟一句简单描述TA性格或者对社会的贡献的话。 此时正是春天,下午3点多,眼光格外明媚。比微风稍微劲一点风把人的心情也吹起。我看到墓园里面有遛狗的,有跑步的,也有和朋友慢走闲聊的 —完全没有中国墓园的那种感觉。此刻我想我知道为什么会听人说外国人不害怕去墓地了。这样的墓地,中国的人过来参观恐怕也不会有任何害怕。如果让外国人去我们的墓地呢?他们会害怕吗?也许吧。 我倒是觉得这个人们和这个墓园的关系很值得思考。

文字的爆发力

在知乎上关注我的人在3天内从60个增长到180个,整整200%的增长!虽然这个数字依旧很小,但我仍然被激励到。毕竟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在知乎上,我也没有刻意去推广我自己。我写的那些文字在互联网上静静躺着,时不时有人看到,觉得有帮助,认为我以后可能还会写出好的内容,所以关注了我。在白天写作的我,可以让其他人在我“睡后”依旧受益并且带来影响力,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互联网上我无心地写下了几篇文章,就好像插下了几颗柳树苗。这些树苗是有顽强且强大的生命力的。它们会持续成长,就好像文章不断被人看到,直到最后繁茂的柳叶可以落成树荫。这也是给插柳人的回报吧。媒体似乎也有柳树苗般的巨大力量。当年的印刷机不就打开了新的革命,加速了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吗?像柳树般那样只需要阳光和土壤就可以自我成长,互联网上文字可以被几乎零成本地复制和阅读。我的一次工作可以被销售出去很多次,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借用这种力量。 尽管这次知乎迅速“涨粉”我很开心,我还是比较担心我可能因此被这些粉给迷惑了。那些在知乎或者其他平台上关注者很多的作者,会不会依旧没有真正的有意义的内容?会不会我的粉丝即使好不容易涨到了一万个,我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影响力来获得收入和社会地位?如果是十万个呢?也许十万个粉丝会有真正的影响力吧。我很清楚自己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大众需要的东西,以及获得更多的财富。我的目的只是想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想法,成长,以及探索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当然也有告诉大家我的一些想法,试图给社会带来一些改变。不管这些改变是不是大众说喜欢的,如果是必要的和应该的,那我就会去写,去做。 看着我的粉丝增多,我开心的是我体验了一把“文字”的爆发力。很多成就非常突出的人都告诉我说写作是一件回报很高的事情。但是几乎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自己亲身体验过,依旧不会那么笃定,即使我努力让自己坚信这个道理。这件事情让我想,如果我现在的这么点创作都能有小小的爆发,那么我创作更多会不会有更大的可能? 与此同时,我也把这次涨粉当作一次小小的“黑天鹅事件”–一件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完全没有想过我的这些文字会给我带来这么多关注者。正如作家Rodeli说的,我们应该做艺术家或者作家,并且在网上公开自己的作品,万一被人喜欢上呢?当然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收益是巨大的。大量创作不同的体裁也有好处,这样让我们更加有可能碰上对自己有利的黑天鹅事件。 最后,我也知道一开始的时候增长会很快,但是到了后面会越来越慢,越来越困难。我不能因为这一次这么轻松就把增长当作简单容易的事情。不仅如此,区区180个关注者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也许任何人只要经过适当的努力,一小段时间后就能做到。甚至我可能因为写的东西还不是很好,本来可以获得更多关注者的。在知乎上面,粉丝上万的人比比皆是。我还是不要太把这个当回事。 不管怎么样,这个体验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些的想法。我也会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是最不辜负自己的年华。 最近更新:大概两周后,我现在已经有400多个关注了!我其实不懂为什么他们会关注我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最近的另外一篇关于积累,写作和成长的帖子。

李笑来老师的分享会收获 –十年五本书

最近我参加了笑来老师做的几场直播,于是把一些内容和启发写在这里面。 不停地学习技能 有一种能力很重要:不需要是专业出身也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要多维化自己的技能,每做一件事情就要通过快速的学习把它做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做得专业。李笑来老师之前对在线直播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他通过快速学习,和一种掌握技能的态度,思考长期的观念,很快掌握了直播这个技能。 笑来老师对技能的开放让我尤其印象深刻。因为我常常对一些技能嗤之以鼻。以为他们不符合我的个人“哲学”。比如我会想学习制作视频有什么用?它不过是文字的一种展现形式而已,虽然更加生动,但是真的没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视频制作剪辑我还不如把我的文字写好一些。对于直播,我认为这个东西只是迎合大众“低俗”趣味的东西。我不应该去做这个,我要做的东西应该是永恒的。直播现在很火,之后很可能就不会火了,我不应该去凑这个虚无的热闹。而看到笑来老师对直播等等技能没有我的那些顾忌,我感到非常吃惊。想想也对,学习这些技能会让我们更好的处理事物,和大众接轨,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专业是一种习惯。 我意识到,既然我不会做微信账号、淘宝运营,那我就应该学习啊;而不应该抗拒,然后告诉自己不是专业的,应该做自己专业的事情。诚然把自己的专业打磨得更加精深有好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总需要我们掌握多方面的技能。而且拥有多种技能,做不一样的事情会让自己更加快乐,更加享受。要铭记,只要你认真去学,你就能做好。况且我的学习能力不差,已经会很多东西了,我有理由去相信我可以做得比很多人好。同样,我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同时这个过程不是拼,而是真的开心。 我确实有同感,学习不同的技能和领域我总是会很开心。一直做一件事情也会让我感觉无聊。学习技能可以让我们能够处理不同的工作,从各种工作中获得快乐。 幸福的三大源泉 长期的亲密关系 多花时间主动联系好的朋友、亲人。好的关系让我们不会孤独,同时也会觉得开心。我自己深有体会。以前我一直以为好朋友会一直是好朋友,不管你联不联系。最近我改变了,我觉得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不多聊聊呢?这样保持联系其实会让关系更好。不要担心自己会不会显得很主动,让人觉得自己很孤独。老朋友会很开心和你 catch up 一下。 这方面我有必要提高。我最近开始和老朋友联系,但都是和一些要好的朋友。也许可以和那些不是很要好的朋友也多联系。比如高中的班长,比如伟哥,等等。我觉得可以把和老朋友联系这个事情放在周末多做做。 同时也可以主动帮助朋友介绍朋友。比如把自己初中的朋友介绍给高中的朋友等等。在这方面我我觉得我之前做得蛮好的。大学时把一个新来的中国研究生介绍到我们本科生和非中国籍的华人圈子里面来。尽管后来他们中的一些形成了他们的团体,经常一起做一些事情也不叫我。我完全没有觉得不开心过。我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成为朋友,我才不在乎他们是不是成为了更好的朋友呢。在瑞士的时候,我也很刻意地介绍我认识的外国朋友给中国同学。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2. 自己进步 遇到对的想法和好的事情,那就按着践行,持续践行。“人至践则无敌。” 3. 帮助他人进步 我也可以多和别人分享我的看法,我学到的东西。这是个双赢的事情。一方面教是最好的学,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人进步我们自己会很开心。 学习好做销售 虽然我不太明白李老师说的“一切都是销售”的真正意思,我能够大概了解他是想表达销售的重要性。也许一切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做好销售吧,当然这个销售不是糊弄或者虚假宣传,而是真诚地把一个物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传递给潜在购买者。 我要把提高销售能力纳入日程。 投资可以做一辈子? 定投和投资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 同时这些投资积累起来的收益是巨大的;也就是“一切都靠积累”。 投资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冒险,不要做险盲,更不能堵上自己的所有。笑来老师的投资或者创业从来不是通过冒险来获得的。他是一个极度的风险厌恶者。 始终相信 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这个世界会自然而然地更好 这个世界对我个人没有恶意 关注自己 不要和傻逼有对话,他们会浪费你的时间,拖慢你进化的速度。也不要试图像别人辩解,时间会证明谁对谁错。然后也不要和别人比较。一旦比较,我们会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找出对方不好的地方,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在那之上建立脆弱的自信。我们把尽可能所有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不断成长。Focus on yourself. 当然,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时间放在自己身上。前面提到的花时间陪朋友,维护亲密关系,关爱另一半和家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也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 笑来老师还提到工作的一个原则,就是工作时应该像机器,机器是没有情绪的。在工作时遇到的情绪,比如不开心,烦躁,没有耐心,失望,沮丧等,都应该去掉,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工作。笑来老师举了个例子,就是自己上课时接到父亲住院的电话,自己还是正常上课,没有影响自己给学生讲笑话。只不过课程一结束,自己马上订机票回到父亲身边。我觉得这个点笑来老师没有讲好。如果电话里面是父亲的非常不好的消息呢?真的有必要把工作的自己控制得那么毫无感情吗?当然我们正常的工作中,基本上不会遇到那么大的事情。在大部分工作中,我们和情绪保持距离还是很安全并且有用的。同时笑来老师没有提到工作中的其他情绪,比如开心,舒服,兴奋。这些情绪能够让我们更有创造力,更有激情地,也许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这些情绪也要被隔离吗?我想这个有待商榷。我认为我们在工作时不应该做一个没有情绪的机器,而是应该做一个“傻乐”的机器。不管做什么我们都把它想得很开心,给它赋予极大的意义,这样我们能够走得更远也更加幸福吧。 长期·专注·成长 几乎所有人生下来都是差不多的。绝大多数人的起点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这些起点差不多的人,到最后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有的人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人只是韭菜?这里的不同不仅仅指的是财富的差异,或者幸福度的差异,还有社会声望,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甚至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这些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笑来老师认为这些差异的源头是一个人能否看定长期,能否长期专注,能否长期成长。(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研究,笑来老师也只是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可能也并没有说自己说的就是唯一正确的。) 在《定投改变命运》一书里面,笑来老师花费大量笔墨阐述“长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住长期的大趋势。老师自称是一个“长期主义者”,并且他在选择项目、合作伙伴时,也总是看他们是否是长期主义者。 长期也是尽量只做能做一辈子的事情。对于笑来老师来说,它们是学习,销售和投资。知道自己会用一生来做这些事情,肯定会觉得很有意义,且不慌不忙,一路很淡定。–淡定一词我觉得和英文中的calm很像。 这个世界对我们的估值,就像对股票的估值一样,是动态的,也是在很多时候不正确的。它可能低估我们,也可能高估我们。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关注自己,不在乎别人对我们的估值。我们尤其要能够忍受长时间地被这个世界“低估”。这个世界对我们没有单独的恶意,低估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 而定投则能够从低估中获益。股票中熊市远远长于牛市。大部分时候很多股票都是被低估的。定投者能够在很长的时间内持续投资,相当于把大部分投资用来买入低估的股票。这样在牛市到来之后,他们能够高价卖出。定投者甚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卖出,而是会一直持续持有。事实上,对于定投者来说,熊市越长越好。同样地,我们需要不断定投自己。这里我有了一个比较cynic(功利性)的想法。就是我们其实每星期,或者每个月,甚至每年和自己的朋友联系一下,维护关系,以后他们“走向人生巅峰”了,我们也会从中收益。这个成本其实也很低。这也许是定投的另一个应用吧。人生无处不定投,一切都在积累。除了时常上的投资,我们还需要定投亲情,友情,学习和销售。比如定期花时间和老婆过纪念日,陪伴父母等等。 活在未来也包括用未来的眼光来审视现在的自己,用未来目标的状态来要求当下的自己–给自己一个未来的标准! 回到《韭菜的自我修养》一本书,笑来老师谈到,这些人是韭菜: 没有长期观念的人 把财富看作零和游戏的人 不学习的 赶时髦的(至少也要活在未来的时髦之中) 凑热闹的 活在当下的 有一种“反正是给别人打工的心态的”(即使做雇员,也可以为自己打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为自己的声誉和能力负责,成长是给自己最好的工资) 整天跟别人比的 进化是唯一出路。 […]

Will polygamy make more bachelors and should we care?

John and Pek are a gay couple. They wanted to have a kid and instead of adopting one, they asked their neighbor and good friend Jeniffer for help. Jeniffer was delighted that they asked. The three sat down and wrote a contact detailing their relationship, responsibility,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They would raise the kid together, […]